樂觀是一個選擇
樂觀是一個選擇 要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,首要留意日常的思考習慣,因為想法決定了情緒,情緒主宰了行為。試想想,同一件事發生在兩個人身上,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,從而引發不同的行為,皆因他們對事情有不同的想法。舉例而言,出門下大雨,有人開心,也有人會不開心。開心的人認為天氣悶熱,下雨有助散熱,令人涼快一點,不用出汗。但不開心的人認為下雨很麻煩,會導至交通擠塞,返工遲到。 若父母的思想傾向負面,孩子也可能會吸收這些負面的想法。開心的孩子喜歡下雨,因為可以撐着漂亮的雨傘返學,沿途又可以玩踩水氹;但不開心的孩子每逢下雨天便會感到納悶甚至憂鬱,因為不能上戶外體育課,撐着雨傘返學就更是一個重擔。 面對困難和挑戰,樂觀的孩子視為學習機會,期望有機會一展身手,表現自己的解難能力,或相信會在失敗中學到新的功課,為下次成功增添機會。但悲觀的孩子會視困難為打擊和難關,感到很大壓力,擔心自己無力應付,失敗收場時又怕被人取笑。 值得留意的是擁有正面思想的人通常較為客觀,較能夠作有事實根據的客觀評估,想法亦較有彈性。他們對事情抱有較合理的期望,懂得自我鼓勵,較多正面感覺。相反,
性格定命運? (二)
談到十六型人格(MBTI)學問,有家長問我,內向的孩子是否不適合到歐美國家讀書?他認為外國學生大部份都是性格外向,積極進取,擅長發表意見和廣交朋友,擔心內向型子女學習不夠主動和結交不到朋友。 家長有兩個誤解,首先,根據調查,美國人口中內向型其實比外向型多,中國人以為美國人總是外向是受文化差異影響。第二,內向的人不像外向的人多說話和多朋友,但說話太多和朋友太多也未必是一件好事,經過深思熟慮才說話可以是更有內涵,有選擇地交朋友可以避免誤交損友。內向的人也可以積極進取,關鍵是要懂得與環境打交道,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實力。 根據MBTI,性格的第四個功能是關乎個人對外界的能度,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,可分為判斷或認知傾向。有家長認為判斷型的孩子最令父母放心,因為這類孩子很有紀律和時間觀念,做事有條理。判斷型的家長育有認知型的孩子,或會覺得孩子做事拖拖拉拉,擔心他們欠交功課,不着緊考試,輸在起跑線。其實每種性格都有優點和盲點,認知型孩子做人處事較有彈性,較易接受突發事情,隨機應變,隨遇而安,有助創意和新想法的出現。當然他們也要學習分配時間和訌立目標按部就班地完